当前位置: 主页 > 医药健康 > 医师资格 > 执业医师 > 中医专长医师

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笔试涵盖哪些学科

54考试网  发布时间:2025-02-23

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笔试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:

中医基础理论

- 阴阳五行学说: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例如,考试会涉及阴阳的基本概念,像“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”,要求理解阴阳偏盛偏衰所导致的病理变化;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也是重点,如“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”,以及五行乘侮在疾病传变中的应用等。

- 藏象学说:主要考查五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、六腑(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)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。以心为例,要掌握心主血脉、心藏神的功能,以及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的体现,如心火下移小肠出现的小便赤涩刺痛等症状。

- 气血津液学说:涉及气、血、津液的生成、运行和生理功能。比如,对于气的考核,会包括元气、宗气、营气、卫气的分布和主要作用。元气是人体最根本、最重要的气,根源于肾,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,考试会出现关于元气虚衰对人体影响的题目。

中医诊断学

- 四诊合参:

- 望诊:包括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。全身望诊如观察患者的神、色、形、态,神色中重点考查得神、失神、假神的判断。局部望诊例如望舌,舌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,会考查舌色(淡红、淡白、红、绛、紫)、舌形(胖大、瘦薄、齿痕、裂纹等)和舌苔(薄厚、润燥、腻腐等)的变化及其所对应的临床意义。

- 闻诊:主要是听声音和嗅气味。听声音包括听患者的语言、呼吸、咳嗽等声音来判断病情。比如,患者语声高亢有力,多属实证、热证;呼吸微弱,多为虚证。嗅气味方面,如口气臭秽多与胃肠积热有关。

- 问诊:是获取病情资料的重要途径。重点内容有问寒热、问汗、问疼痛等。问寒热中,像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表证;问汗方面,自汗多因气虚不固,盗汗多因阴虚内热。

- 切诊:包括脉诊和按诊。脉诊是重点,常见的脉象有28种,考试通常会考查浮、沉、迟、数、虚、实等基本脉象的特征、临床意义。例如,浮脉主表证,沉脉主里证。按诊主要考查按腹部等部位来判断疾病的虚实、寒热等情况。

中药学

- 中药的性能:包括四气(寒、热、温、凉)、五味(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)、升降浮沉、归经等。例如,要理解寒性药能清热泻火,常用于治疗热证;辛味药能发散、行气、行血,如薄荷味辛能疏散风热。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作用趋向有关,如桔梗能升提肺气,牛膝能引血下行。

-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:需要掌握各类常用中药的主要功效和临床应用。如麻黄,具有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常用于风寒感冒、咳嗽气喘、风水水肿等病症。再如,白术能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止汗、安胎,常用于脾胃气虚、脾虚水肿、自汗、胎动不安等情况。

方剂学

- 方剂的组成原则:方剂一般由君、臣、佐、使四部分组成。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,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,佐药包括佐助药(协助君、臣药加强治疗作用)、佐制药(用以消除或减缓君、臣药的毒性或烈性)和反佐药(根据病情需要,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),使药是引经药或调和药。例如,麻黄汤中麻黄为君药,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;桂枝为臣药,助麻黄发汗解表;杏仁为佐药,降利肺气,止咳平喘;甘草为使药,调和诸药。

- 常用方剂的功效、主治和配伍意义:要熟悉各类经典方剂的功效、主治病症和药物配伍的意义。如银翘散,具有辛凉解表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主治温病初起,症见发热,微恶风寒,无汗或有汗不畅,头痛口渴,咳嗽咽痛等。方中金银花、连翘为君药,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;薄荷、牛蒡子等为臣药,协助君药疏散风热等。

中医内科学

- 各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:

- 肺系病证:如感冒,需要区分风寒感冒、风热感冒、暑湿感冒等不同证型的症状、治法和方剂。风寒感冒主要症状为恶寒重,发热轻,无汗,头痛,肢节酸疼,鼻塞声重等,治法为辛温解表,代表方剂为荆防败毒散。

- 心系病证:以心悸为例,要掌握心虚胆怯、心血不足、心阳不振等证型的临床表现、治法和用药。心虚胆怯证见心悸不宁,善惊易恐,坐卧不安等,治法为镇惊定志,养心安神,方剂用安神定志丸。

- 脾胃系病证:比如泄泻,分为寒湿内盛、湿热伤中、食滞肠胃等证型。寒湿内盛证见泄泻清稀,甚则如水样,腹痛肠鸣等,治法为散寒化湿,方剂用藿香正气散。

- 肝胆系病证:以胁痛为例,肝郁气滞证见胁肋胀痛,走窜不定,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等,治法为疏肝理气,方剂用柴胡舒肝散。

- 肾系病证:如水肿,阳水包括风水相搏、湿毒浸淫等证型。风水相搏证见眼睑浮肿,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,来势迅速等,治法为疏风清热,宣肺行水,方剂用越婢加术汤。

根据所申报的中医专长内容,还会针对性地考查相关专业知识。例如,申报针灸专长的会有针灸学相关内容的深入考核,包括经络腧穴理论、针法灸法操作、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等。

相关文章